給富邦美術館的斗膽提案—創造羅丹展品空間的餘裕,觸動建築詩人的光線對話

北富邦 南奇美 國際大展的新戰國時代

近期國際大展引進台灣再度蔚成風潮,其中以奇美博物館所舉辦《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最為熱門,前幾年碰上疫情與故宮史博兩大館整修,商業售票展以IP展為主流,前一次有國際館舍的真跡來台,應可追溯到五年前了。

不讓台南的奇美博物館專美於前,坐落於台北信義計畫區熱鬧商圈旁的富邦美術館,歷經十年的籌備,積累在基金會長期耕耘藝術之下,今年五月攜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推出該館首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呈現羅丹及其時代的藝術表現,展覽分為四大主題:「羅丹與同時代藝術家」、「現代社會中的古典主義」、「肖像」以及「人體表現」。

「羅丹以他前所未有的藝術視野與其對事物本質的追尋,正是富邦美術館首展的不二選擇。」

從這段文字出發,我們用一篇專題文章的時間來給富邦美術館做個提案,探討私人美術館該如何選擇開幕展,以及若選擇了羅丹展,該如何善用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所打造的美術館空間,讓光與自然得以和羅丹的作品相互輝映。

富邦美術館建築照 (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

私人美術館的開幕展該怎麼定錨?

私人美術館的確擁有博物館定位的彈性與自由,在考量公眾性之前,也可以納入企業形象、利益、員工福祉等多元想法來制定。台灣私人美術館比例極低,不免先想到奇美實業奠基在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豐富的館藏之下,於1992年打造了奇美博物館,新館於2008年動工,開幕後先強化常設展廳,近年來才以引進國際大展的合作案,再度躍上國人的話題焦點。

富邦美術館的成立在藝術同溫層中悶燒已久,首度面向大眾是以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在台首座建築作品的角度曝光,緊接著不久,就揭露了富邦美術館和洛杉磯美術館的合作案,羅丹展就此以開幕首展的說法正式亮相。雖然早知道富邦一定會引進羅丹展,但一直聽聞開幕展有很多種可能性,這的確是個很重要的議題!

我們 關注台灣與世界各地藝術家,以開放積極的態度帶來對話與交流。

我們 聚焦現當代藝術,帶來激發想像的展覽與活動。

我們 傳遞藝術的幸福與喜悅,實踐「 藝術每一天 Art EveryDay」的本質。

(節錄自富邦美術館官方網站)

以富邦美術館的定位而言,若以羅丹展做為開幕之作,就策展面上,很難與引進國際大展二十年餘的時藝多媒體(點亮藝術新生命)和聯合數位文創(把世界帶進台灣)作出區隔;就場地方來說,也難在故宮、史博、文創園區中凸顯特色。畢竟富邦美術館最強大的優勢就是過往富邦藝術基金會的累積,因此,用國際大展作為開幕首展,似乎弱化了台灣藝術家對話空間的角色,實屬可惜!雖然配套上有搭配了信義區的無牆美術館《粉樂町》,但好不容易基金會所經營的城市角落藝術推廣,從無牆蛻變成有牆的美術館,牆內的焦點卻是其他館舍的重要典藏品,不免讓專業人士們感到遺憾,我們還是期待開幕首展可以從原有基金會的角度出發,自策以台灣藝術跟世界藝術對話的展覽為佳。

美術館除了典藏展還有什麼策展的可能性?

《富邦典藏展.觸動》展廳現場 (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

當然,位於三樓展廳的《富邦典藏展.觸動》也是富邦美術館年開館的獻禮之一,以富邦的收藏分享大眾,在目前全台灣最大的開放式無樑柱結構空間中欣賞精選的富邦典藏作品。或許你會說這個展與羅丹相互輝映,是否有兼顧到展現富邦本體這件事了呢?答案可能還是遺憾的。

就現場展廳的呈現,個人覺得更凸顯了富邦美術館策展專業的不足。諾大的展廳就單純地展示了常玉、趙無極、朱沅芷、王懷慶、江賢二、蘇笑柏等藝術家之作,以策展的角度來說,是「展示」而非「展覽」,策展的本質應該是向觀眾提出一個觀點想法,讓觀眾得以透過展覽來洞察世界,若只是單純的介紹藝術家與作品,展覽沒有分區、配置、動線與觀點的提出,很難形成一個足以售票的展覽。 (典藏簡秀枝社長日前發表了票價的觀點,引發了不少的討論,在此就不贅述)

更重要的是展品掛點過高,若以「57英吋掛畫法則」(57″ on center)來說,畫的中心點應放置在約144.78cm的高度。實際每幅畫作都掛很高,再加上建築就十分挑高,即使站的比較遠,也只能欣賞畫作下半部,而文字安排的高度也失衡,我個人身高163cm,有些文字位於比我的眼睛還高的位置,會讓人擔心身高160cm以下的成人或是孩童要怎麼閱讀,我在參觀期間就有看到輪椅使用者無法好好欣賞此展廳,對於身障族群來說的確是不太友善。所以,《富邦典藏展.觸動》對於美術館的開幕不算加分,且不構成呼應美術館宗旨的策展代表作。

然而,開幕展一定要從典藏品出發嗎?是不是從典藏展來出發在博物館學界已無標準答案,再加上典藏品也不再是美術館成立的要件了,重點還是在於館的定位是否明確、能否貫徹其宗旨來衡量。再問,那到底還有甚麼開幕展的可能性呢?

就簡單舉個東京全新地標「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為例,集團旗下已有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此為日本私人美術館的代表之一,觀察麻布台之丘關於藝術的空間設有:「麻布台Hills畫廊」(Azabudai Hills Gallery)、「佩斯畫廊」(PEAC Gallery)、「集英社畫廊」(Shueisha Manga-Art Heritage),還有大家最熟知的「TeamLab Borderless」,以及奈良美智等四位藝術家的公共藝術品展示。

麻布台Hills畫廊開幕展入口 (圖片來源:自攝)
Olafur Eliasson所創作之森JP大廈的公共藝術品 (圖片來源:自攝)

這座新的地標的開幕展則是以奧拉法·埃利亞森(Olafur Eliasson)所創作之森JP大廈的公共藝術品來做同名展覽-《相互連接的瞬間協調的周期》,展覽由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和副館長德山弘和共同策劃。「相互連接」指的是人類與大自然等非人類事物之間的關係,彼此應是緊密且相互影響的。

一個公共藝術做為起點也可以形塑一個展覽,也兼顧到私人企業的價值傳達。反觀富邦美術館廣場的巨型裝置藝術〈光與愛〉(Light and Love),由西班牙藝術家喬姆‧普蘭薩(Jaume Plensa)為富邦特別創作,於開幕典禮當日正式亮相,藝術家本人也親自來到台灣,但卻沒有對等的介紹,社群上看著台灣運輸佈展公司記錄的工作點滴,那些與時間和天候賽跑的故事,非常希望富邦能以美術館的角色讓大家知道藝術品裝置落成的艱辛之處。

Jaume Plensa為富邦特別創作的公共藝術 (攝影/Szuan Chen © Shopping Design)

呼應美術館建築之城市森林,羅丹展的全新展示提案

綜合所談,若仍必須以羅丹展作為開幕首展的話(策展難免在諸多限制條件之下去權衡),藝文服務生有個大膽的策展提案!展示主軸就讓羅丹的雕塑可以與美術館建築空間對話。

被譽為建築詩人的倫佐・皮亞諾擅長引光入室,為空間注入自然,同時關注與環境的和諧共存性。羅丹展中的大型雕塑,可利用場域光線的元素,打造更具詩意的意象空間,呼應美術館所提出的「一座綠意環繞,綻放熱情與想像的美術館。」(這樣就不用使用綠樹影像的大圖輸出牆配置在《巴爾扎克像》之後了。)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廳現場 (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

如上述策展概念,展現美術館的通透性就極為重要,藝文服務生有幸於2023年6月份看過未完工的美術館內部,當時十分喜歡且期待,主要是台北欠缺交通便利的專業美術館等級展廳,能達到恆溫恆濕、有庫房規劃與藝術品的專屬貨梯,重點是展廳空間夠挑高在台北幾乎是沒有,展牆通常只能做到3米,對於大型古典油畫或是當代藝術裝置都非常不足,而富邦美術館完全沒有這些問題,這也顯示了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RPBW)深耕博物館建築的經驗,他們經典的案例包括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uem of American Art)等。

富邦美術館一樓展廳,2023年6月 (圖片來源:自攝)
《地獄之門》作品展廳現場,原有一樓通透感已消失  (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

但我們實際走訪羅丹展廳,這樣的通透性卻消失了。因此,這次的提案希望找回這間美術館的「真實本質」,如照片一樓展廳前方有個小空間,去年場勘時說可做為開幕之用,最後卻是展品地獄之門的位置,還將透明帷幕通通用輸出與展牆擋了起來,這次建議的版本希望這個小空間就作為觀眾的起點,先將富邦美術館的宗旨、建築與公共藝術梳理完整,再銜接入展覽,來呈現展覽總說、羅丹年表等資訊,成為觀眾認識美術館與開幕展的入口。

富邦美術館三樓展廳,2023年6月 (圖片來源:自攝)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廳現場,展品間距不足 (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

為了有效改善羅丹展現行作品配置過於擁擠的問題,建議兩層樓都作為全展的展覽空間,這樣就無需再搭設過多的間隔牆,也能有效的降低展示成本,且更能呈現建築空間的美感,更重要的是羅丹的雕塑和《富邦典藏展.觸動》中的作品一樣,需要足夠的空間來欣賞,展場的留白往往是展示設計能否精湛的要素,目前過於簇擁的作品與文字大小比重,會影像觀眾欣賞作品的餘裕。當展品有呼吸的空間,觀眾就能更加感受到羅丹作品的本質與建築空間的對話了!

當然藝文服務生的斗膽提案只是個人觀感,策展最饒富趣味之處,就是它有各種可能的答案,而且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提供個人小小的觀點是希望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展覽,這才是藝文服務生的初心!(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是次的專題喔!)

【工商服務】2024藝文寫作班 夏季即將開課

六月份/企劃入門、社會新鮮人策展工作坊

七月份/展覽企劃、政府標案

期待課程中與你分享更多藝文產業觀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