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朗的午後,工作空檔來到臺北市立美術館欣賞《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對於這位當代攝影大師勒內.布里(René Burri),我僅有微薄的一點認識,就是知曉其一張標誌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1963)而已。
閱讀展覽總說,瞭解本展為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歷時六年、對布里之作品與生平進行全面性研究的成果,涵蓋布里基金會(Fondation René Burri)與家族收藏,以及巴黎與紐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檔案。同時,獲得初步的觀展線索—展出循兩大主軸開展其豐富多采的人生跡線,從十二個焦點展現布里創作過程的關鍵元素。
我隨即左轉進入到了「繪畫」與「拼貼」焦點展區,看著勒內・布里從小就愛在紙上塗鴉,以及嘗試在攝影創作上做出改變,將拍下的照片做重組、蒙太奇式的拼接。當我轉進到「一個世界」展區中,瞬間明白自己觀展順序倒置,黑框所呈現的焦點展區仍緊扣主題,但白框的攝影作品年代越來越小,原來白框作品所呈現的則是勒內.布里一生的軌跡,頓時才領悟到總說牆上的兩大主軸,其一是「時間」,也就是轉化展覽常見年表的展示手法,將攝影師生命中重要事件依時序貫穿其中,饒富趣味且能納入更多展品的方式呈現。
展廳入口,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繪畫」與「拼貼」焦點展區,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將錯就錯地看完展覽,顛倒的觀展動線又如何呢?當你瞭解了策展的脈絡,更能發現展覽觀眾詮釋的自由,也無損一個觀眾對於展覽的理解與喜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的策展難度在於需處裡超過500件作品與文件檔案,研究型的展覽該如何呈現觀眾,這個課題凸顯了展覽詮釋的重要性。洛桑艾麗舍攝影博物館展覽製作最精彩之處,就是將展品做『主題式』與『時間序』雙主軸的展廳呈現,讓500件展件進行了展覽語彙的有序編排,是一個可以輕鬆看亦可深入看的當代攝影展。
能夠巧妙地進行展覽敘事的編排,須建構在對於展品的深刻瞭解,這也就是研究型策展的迷人又困難之處,展覽由兩位專業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擔綱策展,其中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本身就是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另一位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則為專業研究者,策展前費時五年閱讀、梳理藝術家的檔案,並從中找出有趣的軸線與焦點成為展覽的內容組成。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令人欣喜的研究型展覽,主因是近年來充斥著許多速食展演,較無相關研究來支撐展覽深度;再者,研究員主導的展覽往往觀眾又很難理解,沒有觀眾視角的思維策展與展示設計,加上艱澀的研究論述躍上展牆,較難引發大眾共鳴。作為一個常年策畫售票型藝文展演的工作者來說,期盼的「策展」是搭建一座寓教於樂的橋樑,拉近觀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展覽十二個焦點個個精彩,僅先選出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策展詮釋:
《切・格瓦拉》聚焦於這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除了當時刊登的報紙,還展示飛到古巴哈瓦那拍攝的護照,以及數十張底片印樣,透過圈選的痕跡,彷彿跟著攝影師一同經歷了拍攝過程。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中國》為勒內.布里本人於2004-2005年間親自帶回來的中國地圖為背景,他在各地拍下的照片也與城市對應呈現,展現他自1964年起多次前往中國訪問紀錄之創作軌跡,以及他創作當下的背景脈絡。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結構》展現策展人作為觀察者所梳理出勒內.布里的三大攝影特色:雙平面、光影對比、前景模糊。展牆分成三大區塊且各自有大量的作品可以參照對應,十足展現出其獨特的攝影魅力,也讓我個人想要開始嘗試前景模糊的拍攝技巧了!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尤夫,瑞士》,1967。|©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而白框所呈現勒內.布里的生命故事,由於個人在觀展前對於他的認識有限,並無太多共感之處,展件旁並無相對應的說明牌,本意是邀請觀眾自由瀏覽,沈浸於沒有標題的展件尋找意義。但對於基礎認識有限者就較為可惜,從旁的導覽手冊雖可作為輔助,但卻無法取下對照,電子版型源於瘦長的印刷版,手機又顯示不佳,算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勒內.布里 : 視覺爆炸
René Burri.Explosions of Sight
展期|2023.03.18-06.18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