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的藝文企劃提案應用心得

如果說 2022 年我讀過最好的筆記工具書是《卡片盒筆記》,那麼在 2023 年我可以大膽預測,最好的就是這本《打造第二大腦》。

閱讀前哨站看到站長瓦力這句話的時候,藝文服務生不僅默默認同,還覺得所有藝文工作者都可視這兩本書為必讀清單,因為書中知識管理的技巧與個人的工作方式類似,閱讀後能更系統化地精進自己的數位筆記術。

這篇文章就先來介紹《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的閱讀心得。

2022年初,藝文寫作班首度舉辦之時,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可以透過閱讀與過往經驗,快速地彙整出企劃提案的教學內容?」我當下很想分享我的工作法,卻又找不到一種明確的解說模式,且無法建議學員如何改善自己學習知識的方法。直到4月份《卡片盒筆記》中文版出版,閱讀期間發現自己與其相似之處,豁然開朗要如何回答學員的這個提問。

知識的最小單位往往是從一則筆記開始的,《卡片盒筆記》將筆記分為三大類: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自己在企劃前都會累積數十甚至百則的筆記,從開始蒐集資料階段任何靈光乍現想到的關鍵字、想法、搜索結果,到決定研究主題時閱讀的資料筆記、專家想法、知識系統,進而收斂企劃提案時寫下的洞見、覺察、主題論述等,這個工作順序與《卡片盒筆記》不謀而合。

差異在於,閱讀本書前我習慣將筆記寫在Google Keep上,開始寫企劃提案時,由於Google Keep的卡片無法移動順序與做群組關係,所以用Word編輯之前,我需要先行整理出來寫作脈絡,才能把筆記資料做有效的使用。

閱讀後,我發現原來自己本來就是《卡片盒筆記》的實踐者,收集卡片已經是自己的強項,但在卡片整理上卻沒有章法,這個環節往往是企劃提案「腦力激盪」的關鍵,所以我很難跟他人表述,自己為什麼總能寫出企劃,透過《卡片盒筆記》我找到跟大家溝通的語言,且在教學環節中也可以帶領大家一同實踐由下而上的寫作樂趣。

借助數位軟體的功能,我們可以將上述的卡片進行關聯性連結,它可以是有先後順序的重直連結,亦可以是群組式水平連結,綜合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的優點,可將筆記轉化為提案寫作的心智圖,進而建構出企劃提案的寫作框架。這些由筆記而產生的企劃架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言之無物,所有的筆記內容就是你寫作之本,完全不用擔心寫不出內容。

而常見來應用實踐《卡片盒筆記》的軟體有Obsidian、Hepta、Roam Research,我自己使用的是Hepta,原因是簡單容易上手,且能支持台灣人所開發的軟體,其實筆記軟體如早期的Evernote到近期熱門的Notion都有人利用來做《卡片盒筆記》,如果真的是用紙本實體卡片也蠻有老派生活的樂趣,重點是應用這個方法帶給寫作的效率,而非拘泥使用什麼軟體與形式吧!

關於企劃提案中最常需要的環節—腦力激盪,書中提到:「腦力激盪不是寫作的起點,內容不是從腦內找到,往往是從外部而來:閱讀、研究、搜索、討論。」一邊寫筆記一邊思考的人,便能夠專注在當下有興趣的內容上面,只要持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就可以累績出實際的素材。

因此,藝文寫作可以源於自己的第二大腦,一個清楚值得信賴的資訊結構來產出內容,從今天就開始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吧!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作者: Sonke Ahrens
譯者: 吳琪仁
出版社:遠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