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空間2023年度特展《覓城》:談展覽語意詮釋的重要性

再度踏進得忌利士洋行後棟,2018年夏天的記憶似乎被召喚,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籌備進駐此地,打造唯一從高空看見台灣的影像基地「齊柏林空間」,而藝文服務生也身處於其一的策展提案團隊裡,但遺憾想法並未雀屏中選。

時光荏苒,「齊柏林空間」已於2019年正式營運,繼《見山》、《逐岸》與《映河》之後,全新年度特展《覓城》以「城市」為題,跟著齊柏林的視野,改變觀看的角度與高度。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這次的觀展經驗就在展場內有校外教學、現場工作人員善意提醒下開始,孰不知藝文服務生可順道觀察團體導覽的狀況,怎麼會覺得困擾呢?於是跟著一群國小學童開始邁入第一展區「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

此時,導覽員正一張張解釋齊導作品中的地理人文故事,我恣意地漫步經過了第二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還在納悶著為什麼有幾張平面設計的作品,待我走進第三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看到高掛的橘色帳篷,以及齊導空拍作品旁總搭配著有帳篷身影的攝影作品,這才赫然發現展覽是用當代創作呼應原件的策展規劃來呈現,而展廳入口的總說牆似乎沒有說明這件事,於是在四個展區裡面來回尋找線索,找到了協同創作者們的簡介。

圖片來源:樸實創意

圖片來源:樸實創意

觀展之後,閱讀了各家媒體的報導、以及在基金會的最新消息中找到我心中的答案。展覽邀請了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影像創作者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四位協同創作者,在展區中分別與齊導的作品對話,呈現他們在齊導的巨觀城市影像中,所看見的故事、被觸動的記憶,與一些思考的線索。並特別以「與想像中的齊導對話」為概念,邀請作家鄧九雲撰寫《覓城》各展區的圖說,並在第一展區中,以聲音演繹故事,引導觀眾參與對話。

作家鄧九雲搭配知名舞台劇演員時一修的聲音演繹,我是在學童們離開後再進展區內欣賞的,不確定背對這件創作的孩子們是否有感受到其獨特的策展規劃;而個人最喜歡社會學家李明璁充滿生活感的攝影作品,則框在小小的平板與大大的投影做強烈的對比,小朋友們透過導覽員的引導始發現原來平板裡面也充滿驚奇。

社會學家李明璁充滿生活感的攝影作品展示於平板之中。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協同創作者的聲音演繹被導覽員的聲音蓋過,古蹟作為展場都在著較難控制聲音環境的問題。 圖片來源:自攝於展場

《覓城》的展覽特色在於協同創作者與齊柏林的空拍作品相互輝映,觀展中深感好的導覽員真的很重要,引導小朋友了解協同創作者與齊柏林的攝影共同欣賞的角度,美的展覽需要人的用心詮釋!展示設計應思索如何將策展的想法傳達給觀眾,展覽文案可在不破壞鄧鄧九雲對話創作下,給予一般觀眾足夠的基礎來理解一個展覽,這點在藝文服務生的視角下是至關重要的。「展覽釋讀」應是策展規劃之基礎,教育推廣的方向。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覓城》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