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https://madparis.fr
打破了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MAD)與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超過百年的歷史紀錄,《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成為兩館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展覽,樹立了時尚展覽的新高標,除了滿滿的人數,展覽背後我們還可以看見什麼?
2019年4月的一個早晨,我成為V&A門口人龍的一名,排隊等候開館所販售每日限量的展覽門票,重溫《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這個讓我兩年前在巴黎驚艷的時尚展,很幸運地,我從STAFF手中拿到了號碼牌,是一種保證你今天一定可以購票入場的幸運符,即使如此,我還是需要在人潮裡耐心等候,大約40分鐘後,我獲得一張下午才能入館的門票,但我卻不以為意,這就是倫敦看展的文化-時段票,比起在門口排隊了幾小時,進去展廳還要擠來擠去,我更喜歡可再依時段前來看展。想到2017年10月,我可是做足了功課得知持巴黎博物館通行證(Paris Museum Pass)就可以直接購票入場,免於在馬路上苦苦排隊購票入場,依據當時的報導,最長等候時間可是長達4小時呢!
千萬別以為時段票就有多美妙!V&A的門票票價為20英鎊起,假日熱門時段為24鎊,但MAD票價僅為11歐元,這個相差兩倍的價格差距,隱藏著許多展覽策畫的權衡與文化差異。
《CHRISTIAN DIOR, COUTURIER DU RÊVE》/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2017年7月群星聚集的《CHRISTIAN DIOR, COUTURIER DU RÊVE》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盛大開展,為DIOR慶祝品牌70周年的匠心之作,展出1947年至今超過300件的高級訂製服,以23個展覽主題宣示迪奧時尚帝國的功績,帶領觀眾走進迪奧先生的宇宙世界,發掘他一生創作的歷程與故事,也展示品牌自成立至今的傳承與創新,包括歷代藝術總監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é、John Galliano、Raf Simons,以及現任Maria Grazia Chiuri的作品。
展品以Dior Héritage與MAD的藏品為基調,廣納Granville Dior博物館、舊金山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V&A博物館、凡爾賽宮、橘園博物館、凡爾賽宮、龐畢度中心等館舍收藏,鑒於高級訂製服的織品材質運送、保存與展示有其限制性,展品方面就已呈現出僅一為之的獨特性。展示敘事以時間序為主帶入主題分區,在近3,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輔以多媒體、歷史文件、時尚物件、影像、畫作、裝置藝術、光雕Mapping等元素,開創了時尚展覽在博物館展出的種種先例,成為一個難以超越的展示標竿。
《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在2019年2月於V&A再現DIOR品牌風華,以兩年前巴黎展為基礎,展出超過200件高級訂製服,以11個主題分區呈現迪奧先生的時尚世界,回顧他創立品牌前的人生經歷,和那些深深影響他的因子:18世紀的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藝術、20世紀初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文化氛圍、花卉與園藝,展覽最重要的是探索Christian Dior與英國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增加了V&A的館藏以及從英國各處蒐集來的展品。
特展選在V&A塞恩斯伯里美術館(Sainsbury Gallery),為館方歷時六年打造於2017年落成啟用的新特展室,展廳為一個1,100平方公尺的無柱展覽空間,其面積相當於10個奧運會規格的泳池。此展覽空間將以當代藝術為主,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臨時展覽場館之一。
巴黎展:展示設計的難以超越
我們先排除展品內容的豐富度做比較,因為DIOR身為法國的品牌,倫敦展覽僅為海外巡展,巴黎展品內容略勝一籌是理所當然的優勢。
巴黎展廳為倫敦展的三倍大,碩大空間對於展示設計來說只是挑戰絕非優勢,品牌展要兼顧精品的奢華與細膩,還有展覽內容的傳達語彙,這點的確可以感受到巴黎展示設計的難處與用心。我和兩位朋友在巴黎觀展的時候,老實說我們都沒有時尚背景的知識,但三個都有平面設計的能力,並在求學階段受到美術教育的訓練,當我們一踏進去展廳,就開始無限驚嘆與找尋答案:
這多媒體怎麼鑲嵌或是投影在牆面上?
這片牆是輸出嗎?是透明質感嗎?
這牆面與展示座是甚麼樣的表面處理?
這收邊條如何可以做得跟日本職人一樣?
這無限延伸是哪裡加了鏡子?
這光雕投影的攝影機架設位置在哪?
如果連有設計背景的人都可以心服口服,那麼這展示設計成功之處是,除了有驚豔大眾的表現手法,也蘊含著細膩製作的職人堅持。
展示設計中我最喜歡的部分為『迪奧的祕密花園』(Les jardins de Monsieur Dior),展示設計的靈感來源自迪奧先生家中的花園,為了重現花園的植物生態,設計師在不同區選用了不同的花材做紙花設計,運用了鐵線蓮、紫藤花、百合和玫瑰等,先用電腦設計,再進行雷射切割輪廓,每一朵花卉需要由人工巧手組合,才能慢慢的組合出成千上萬的紙花花園,展示現場燈光營造的白色紙花,成為以花園為設計靈感的服裝作品最適切的展示造景。
展覽的經典之作就是『迪奧的舞會』(LE BAL DIOR),是為了MAD展示大廳特別量身打造的光雕投影,靈感之源是穿著DIOR華服出門參加舞會的「精心打扮」的女子,於是將MAD場域透過光雕投影成19世紀風格、以凡爾賽宮鏡廳為本的舞會場域,故事線以設計師的手稿引入夜幕來臨做為開端,轉場進入凡爾賽宮鏡廳,光線點亮了展廳,Dior的高級訂製服展示於展台之上,華麗的舞會正展開,呈現出在日出之前的「舞會之夜」。光雕投影動用了16台大型投影機,各區投影需對於建築物有精確的測量,才能透過後期的影像製作,融合出從牆面到天花的全區投影。
反觀倫敦展,建構在前展的基礎之上,沿襲了許多展示設計元素,如鏡面無限延伸、色彩分類展示牆、紙花花園、宴會光雕投影等,已經可以跳過設計研究與發想階段,直接可以進入現地的空間規劃,但最終呈現出來的細節,如平面大圖輸出、空間收邊條、3D投影機擺設位置等等面向,倫敦展都展現出略為不足的細節掌控度,這點對於年輕時待過百貨業的我,了解到精品業對於輸出貼不好就是換掉重貼的堅持,所以更是可以看到一些藏於微小之處的重要關鍵,『Devils in the details』:魔鬼存在於細節之中,這是倫敦展較為可惜的地方。
倫敦展:觀展文化的深植人心
若將奪人眼球的華麗展示作為評斷展覽的唯一標準,那也是淪於端看表面的思維。作為一個曾經執行果展覽現場營運的工作人員,我更能深刻體驗倫敦展覽營運的細微之處,端看這次的觀展經驗來說,仍然重溫了英國策展思考觀眾的一些堅持:
(1) 貼近各種族群的票務設計:雖然預售時段票可以有效的控制博物館展廳的人流,但是熱門展賣票總如流行巨星演唱會般地秒殺,V&A仍保持著每天現場限量釋出的部分票卷,作為一個具有使命感的大眾博物館,同為英國重要的觀光聖地,館方思考著將展覽不該只為文青與時尚族群的小眾服務,每日限量販售的票券仍兼顧了一般觀眾與初來乍到的觀光客族群,以商業特展的思維來說,是非常花費現場人力的堅持項目,除了開館前STAFF就必須至館外控管人流,發放號碼牌,安排不影響正館動線的排隊隊伍等等,且需要一個小時才能消化賣票人潮,種種的吃力不討好,若單考量營利是不會這樣做票務規劃的,這方面的確是十足的博物館思維,而MAD僅是讓人潮在大馬路旁排隊,營造出展覽的品牌朝聖感,卻失去了博物館應該有的觀眾關懷。
(2) 貼心的展覽觀眾設施:人流在時段票的控制下,展廳已經相對的舒適許多,V&A仍然準備了Large Print字卡,如果你不想要在人群中卡位,或是年長者看不清楚展板說明,字卡提供你在較為空曠之處閱讀的方便性,讓想要資訊補充的觀眾,可以更容易地與展覽做深度對話。同時,展廳也提供椅子拐杖,讓不易久站的族群,可運用椅子在展廳間恣意休息,依照自己的速度慢慢觀展,這方面也看到國外觀展的年長族群的人口之多,不像台灣觀展族群多年來僅集中在25–35歲之間。
(3) 觀展不僅於拍照:時尚展覽在台灣往往會淪為拍照展,但在英國雖然大家是會拍照,但是拍照之間是禮讓的,也許是沒有擠滿的人潮,大家也會稍微讓開讓其他人拍到全景,除拍照外,還有更多人在閱讀文字,Dior展覽文字訊息量是非常大的,從這點可感受到英國觀眾看展的深度,反觀巴黎展人潮控管較為擁擠,展示第一區雖然運用多媒體互動來消化大量圖文資訊,但一般觀者其實很難按到互動區,只能看著黑壓壓的人頭,甚為可惜!
整體來說,在倫敦的觀展體驗讓我更有機會去了解《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展示內容,V&A展覽營運的規劃不僅僅是官方特有,往往是英國各大展館已經深植以久的觀眾思維,觀展文化的培植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在英國看展的舒適度往往都讓人感到滿意。
圖片來源: https://www.vam.ac.uk
數字秘密:那些可以算出來的展覽答案
回到觀展數字的主題,2017年的《CHRISTIAN DIOR, COUTURIER DU RÊVE》依據館長 David Cameo 表示,參觀人數超過70萬,為MAD開館112年以來的最高紀錄;2019年的《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依據BBC報導資料,參觀人數為594,994,打破2015年Alexander McQueen特展48萬的紀錄,攀升為史上第一多參觀者的特展。
自製數字比較表
兩館都交出了同樣亮麗的成績單,數字卻說明了不同的策展思維。相較於MAD的參觀人數,V&A展期較長一個半月人數卻少了10萬人次,表面上人數的略遜一籌,實際上V&A的票房收益卻是MAD的近兩倍,起因當然是在於票價的訂定,V&A的特展票價是浮動的規劃,同期展出的特展票價約在15英鎊上下,DIOR展的高價策略其實並不影響銷售的狀況,反而有效的控管展廳人潮,讓觀展品質可以改善。
比較展廳時段人次,V&A每日控制在2,807人,每小時約為351人,反觀MAD每日為4,294人,每小時537人,當然你可以依展廳的大小來說MAD並沒有為了賺錢塞入更多的人潮,但有控過現場的統籌都可以知道,每小時人數的多寡影響的是第一展區的擁擠程度,實際狀況是MAD的第一展區人流很不順暢,無法好好觀賞介紹生平的互動裝置,除了影響觀眾理解展示內容,展廳的第一印象對於觀眾評斷展覽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誠如之前所述,對於觀眾的觀展品質,V&A的確是做了比較多的努力。
除了參觀人數的秘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如此精緻的展覽製作,製作費用到底需要多少,2017年的筆記上我寫下了現場幾位策展人的對話,展覽製作費與廣告費高達兩百多萬歐元(約8,000萬台幣),完全不是一個博物館可以負擔的金額規模,所以全數由DIOR買單。很可惜的今年要寫文章的時候,我已經找不到資料佐證這項筆記了,但就這項數據估算展廳每坪製作費為25,000元,相當於一個300坪的展覽可用在製作面為750萬元,750萬元是多少台灣標案展的金額規模算不錯數字了,但是當中要全納入借展費、運輸費、現場營運費、製作費、宣傳費、專案人事費、行政費等費用,大家可以自行想像製作費到底剩多少了呢?!所以在我們崇洋媚外地說著國外製作多麼精良,是不是該思索我們願意投入多少資金在策展?或是每一位觀眾願意花多少錢買一張票進場呢?
歐洲策展也非全然的美好
當我們欽羨歐洲策展的大資本大製作、展品間的館際交流、似乎又不缺乏願意買票入場的觀眾之餘,其實各大展館也常招致批評,法國雜誌《Marianne》抨擊了MAD出賣了自己,淪為商業品牌展示的商店櫥窗,追求人潮湧現,如同隔壁菜市場般熱鬧的羅浮宮(Louvre museum),以我過往參觀MAD的經驗來說,它的確是在熱鬧觀光區中能推出品質高的展覽,這次幾乎讓出了超過一半的展廳作為DIOR特展,讓人失焦其博物館定位與常設展的推廣,再加上他前面一檔展覽與玩具製造商 Mattel合作,舉辦了芭比娃娃特展,因此,更讓專業人士印象不佳。
實際上,館長David Cameo指出,「龐大的參觀人數對博物館的財政來說是有好處的,它填補了一大筆資金缺口,這將幫助館方重新裝備並支付修復工作室的大修費用。」熱門特展的策展權衡,一直以來就是博物館學科中一個熱烈的討論項目,好處壞處各有立場,做為一個博物館的經營者,的確很難做出一個各方都滿意的決策方向,這點不得不說V&A的安排就較為巧妙,DIOR展覽期間同時展出英國出身、迷你裙的發明設計師Mary Quant的大型回顧展,票價還較為低廉,自然能平衡博物館不為單一品牌背書的立場。
2017年展覽現場拍攝
DIOR展 驚豔的經驗
縱使正反辯證後,我仍然非常喜歡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所舉辦的《CHRISTIAN DIOR, COUTURIER DU RÊVE》,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驚豔不已的經驗,永難忘懷三個設計師的觀展之旅,可以氣味相投的評頭論足展示設計,看到舞會光雕時,驚訝的下巴一直無法歸位!也許都是身在設計製作的背景中人,更能體會這是一個難以超越的展覽,無論是原創性、資金成本、設計思維、製作水準、文化背景、空間場域,都難以在亞洲複製,更期待我們不要老是思索如何引進國外展演,而是自製出別人會驚艷的展覽。
《CHRISTIAN DIOR, COUTURIER DU RÊVE》/ MAD / 2017.7.5–2018.1.7.
展覽網頁: https://madparis.fr/en/about-us/exhibitions/recent-exhibitions/christian-dior-couturier-du-reve/
《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 V&A / 2019.2.2 -9.1
展覽網頁: https://www.vam.ac.uk/exhibitions/dior-designer-of-dreams